去年少了500多億元,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熱度降了
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,權威,專業,及時,全面,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!
作者: 謝忠翔
剛剛過去的2024年,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的熱情有所下降。
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統計2024年A股上市公司已公告的理財產品數據后發現,去年上市公司認購產品規模減少約530億元。
同時,上市公司對不同類別的理財產品偏好也出現變化。在國有大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低至1.1%的背景下,上市公司減少了對存款類產品的配置,轉向了收益率相對較高、流動性更好的低風險產品,例如銀行理財和國債逆回購;基金、信托等產品對上市公司的吸引力則有所下降。
1 認購理財規模縮水
據統計,2024年已披露購買理財動作和規模的上市公司共有1146家,合計認購各類理財產品約9156.22億元(因公告存在滯后性,以截至年末披露的規模為準,下同),下降了527.47億元,降幅達5.45%。從趨勢看,已披露的認購理財規模自2022年以來連續兩年下降,創下近5年來新低。
2023年的數據則顯示,滬深兩市使用自有或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共有1147家,披露認購的理財產品數量達14633只。相比之下,2024年盡管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司數量基本持平,但購買理財產品數量達到15220只,增長了4%。
有券商投顧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,2024年,在上市公司經營挑戰增大、再融資難度提升的背景下,利用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動力有所減弱。從認購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看,此前主要來自IPO(首發)、再融資,以及生產經營中的閑置資金。隨著經營挑戰不斷增大,上市公司更加重視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。
從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角度看,購買理財總規模減少的背后,是一些上市公司營收利潤承壓,閑置資金有所減少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5年1月11日,已有538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三季報,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0.84%和0.61%。
2 存款類產品吸引力下降
分析2024年A股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理財的具體產品類型可以看出,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仍將存款類產品作為自己資金配置的首選。而配置的存款類產品主要包括存款、定期存款、結構性存款和通知存款。然而數據顯示,盡管從總量和結構上仍占絕對多數,但上市公司認購存款類產品的規模和占比均有所下降。
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,2024年上市公司閑置資金認購存款類產品的規模為7256.61億元,較2023年減少約627億元,下降了7.95%。從結構上看,存款類產品占總理財規模的比例為79.3%,較2023年下降2.1個百分點。但在具體類別上,認購定期存款仍較此前有所增加。
業內研究人士表示,銀行存款利率下降和監管部門對銀行“高息攬儲”和“手工補息”行為的干預,也令存款類產品對上市公司的吸引力有所下降。
近兩年來,全國性大中型商業銀行陸續發布公告,多次宣布下調存款利率,下調包括定期、活期、通知類存款在內的多品類存款利率。2024年4月,在監管部門倡導下,銀行面向優質客戶“手工補息”的行為被叫停,對公存款的收益率受到顯著壓降。
3 更加兼顧收益率和流動性
除了存款類產品,低風險、流動性較好的穩健型理財產品仍是上市公司偏好的產品類型。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,2024年上市公司更多配置銀行理財、國債逆回購產品,較2023年有所增長。
據已披露的數據,2024年上市公司合計購買銀行理財達877.93億元,同比增加約143.69億元,增長19.6%。從銀行理財在理財總規模占比來看,上市公司配置銀行理財比例也從2023年的7.58%增至9.59%,提升2個百分點。這也反映了,上市公司對銀行理財偏好增強,較此前更具積極性。
實際上,作為主要配置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的銀行理財產品,其投資風險明顯小于基金、信托等含權益類資產的產品,且流動性也具有相對優勢。2024年,債市持續走強帶動各類固收產品收益率不斷提升。根據普益標準數據,2024年四季度末存續開放式固收產品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為3.38%,環比上漲1.03個百分點。此外,從流動性角度看,銀行理財開放式產品具有申贖靈活的特點,而占比較高的現金管理類產品的申贖靈活性更強;封閉式銀行理財產品中1年期以內的產品占比較高,多為6個月以內或3個月以內封閉期。
除了銀行理財,相比此前,更多上市公司選擇投資國債逆回購以兼顧收益率、安全性和流動性。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,2024年逆回購產品的認購規模達136.93億元,相比上年同期增長一倍多,增幅達117.68%。
4 謹防理財“踩雷”拖累業績
事實上,在當前環境下更多上市公司仍將穩健型理財產品作為配置的主流,除了存款、銀行理財和逆回購,券商理財作為穩健型產品也是上市公司資產配置的一項重要選擇。
2024年,盡管認購券商理財規模較此前有所下降,但上市公司仍保持了將近582億元的配置規模,占比約6.4%。而該類產品也具有兼顧收益率和流動性的特點,而且還可根據客戶需求定制。
在追求穩健的同時,一些上市公司也希望通過設立專戶基金、認購信托的方式,將閑置資金的收益率提升。不過,在2024年資本市場波動加大,部分信托公司產品“爆雷”的背景下,上市公司認購基金和信托的規模有所減少。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,2024年披露認購的專戶基金產品規模僅為18.78億元,較2023年末下降約20.8%;認購信托產品的規模為168.93億元,同比下降17.4%。
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,2024年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,投資理財產品虧損導致資金損失,更有上市公司宣告“踩雷”,部分信托理財產品到期后未能全部兌付,拖累公司的整體經營利潤。也有公司公告部分產品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兌付的風險,引來交易所、監管部門下發監管工作函。
前述受訪券商投顧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,前些年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往往和房地產關聯度較高,也更傾向于信托、高收益債券等。而伴隨著房地產行業等領域的風險暴露,近年一些理財產品出現的“爆雷”問題提升了上市公司安全意識。總體來看,未來上市公司理財仍會根據宏觀經濟情況和公司自身需求相結合,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追求資產收益率的提升。
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,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,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jshp.com/post/32315.html